上海市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以“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为两大核心方向,进一步细化为多个亚专科。在感染性疾病方向中,肺炎及并发症是主要的研究与治疗方向;非感染性疾病方向则聚焦于过敏性疾病、慢性肺部疾病以及睡眠呼吸问题等。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这些亚专科并非各自为战,而是紧密交织、相互融合,形成了多线并进、协同发展的诊疗格局。
针对儿童高发的感染性呼吸疾病,车大钿及团队发现近年来儿童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以前感染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病原体比较单一,但近几年感染的季节特征不那么明显了,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多重感染频发,甚至病原体“组团侵袭”也常有发生,重症感染比例大幅上升,且常常伴随多种并发症。这不仅使得治疗周期显著延长,还可能给患儿留下永久性的肺功能损害。这些新的变化,值得临床医生关注,也需要多加观察、多做研究,弄清楚发生变化的环境及机体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找到预防和治疗措施。唯有不断研究,才能给小患者们提供更加精准科学的诊疗方案,守护他们的健康童年。
以支原体感染为例,2022年前后,支原体耐药问题严峻,仅靠传统一线药物阿奇霉素治疗,经常出现耐药,临床不得不启用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率高达80%~90%,部分患儿由于未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出现气道闭塞,最终导致肺组织永久性损伤。”车大钿回忆道。面对这一困境,科室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病原学精准检测与免疫功能评估,大力推动早期干预和多学科联合诊疗,实现了从单纯抗感染治疗向“免疫调节+器官保护”综合治疗模式的转变。
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在车大钿的门诊中极为常见,且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车大钿指出,过敏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遗传基因难以改变,但表观遗传学研究表明,环境因素能够对基因表达进行调节。“在生命早期,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坚持母乳喂养以建立肠道菌群屏障、减少室内尘螨、远离二手烟等看似简单的做法,却能有效降低过敏的发生概率。”
对于已经确诊的过敏性疾病患儿,车大钿着重强调精准诊疗和长期管理的重要性。她提醒家长,过敏性疾病管理应从精准过敏原检测开始,避免盲目的“一刀切”式忌口,以免影响孩子的营养均衡。同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给予患儿规范化治疗,切勿擅自购药、突然停药,更不能轻信偏方。此外,家长还应树立长期管理意识,通过与医生的密切配合和接受定期随访,实现对患儿病情的个体化控制。
儿童睡眠呼吸问题是车大钿倾注大量心血的领域,这是一场长达10余年的探索征程。“2012年赴美研修时,全球睡眠医学尚处起步阶段,国内更是连亚专科体系都未成形。”回首过往,车大钿感慨万千。如今,随着健康理念的不断升级,因睡眠问题前往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这更加坚定了她构建规范化诊疗体系的决心。
“儿童睡眠障碍绝非只是打鼾这么简单。”车大钿分析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虽是主要病症,但失眠、夜惊、磨牙症、不宁腿综合征等异态睡眠表现同样不容忽视,更需警惕过敏反应与心理压力引发的睡眠碎片化问题。面对儿童多导睡眠监测配合度低、专业设备紧缺的困境,车大钿团队积极探索创新,引入如智能手表、床垫传感器等“初筛工具”,并结合临床症状构建快速睡眠评估模型。
在治疗策略方面,车大钿倡导“精准分层、中西融合”的创新模式。在规范使用儿童褪黑素的同时,深入挖掘传统医学宝库:经临床验证的安神食疗方案(如落花生红枣汤)、特定穴位组合的针灸推拿疗法,正逐步形成标准化干预路径。“光疗重塑生物节律、行为认知疗法改善睡眠,这些非侵入性手段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她特别指出,通过优化医疗操作时段、打造低刺激病房环境、引入正念减压训练等细节管理措施,住院患儿的睡眠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康复进程也明显加快。
“优质睡眠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车大钿强调,睡眠剥夺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且具有连锁反应:生长激素脉冲式分泌受阻直接影响儿童体格发育,免疫屏障功能下降增加感染风险,前额叶皮质发育滞后可能导致注意力缺陷……更值得警惕的是,童年时期积累的睡眠问题可能延续至成年,为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病埋下隐患。
这些亚专科在临床中深度交织。例如,过敏患儿常常因夜间鼻塞、咳嗽引发睡眠障碍,而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削弱免疫屏障,形成恶性循环。这种跨领域的紧密关联,促使科室积极开展多学科协作,从单一疾病治疗向整体健康管理转变。
聚焦临床科研实践,护航儿童健康成长
围绕临床中的诸多难题,车大钿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团队分析了新冠病毒在儿童体内的排出时间,为科学制定隔离周期提供了重要依据;针对疫苗接种,开展成本效益研究,评估高价疫苗与单克隆抗体治疗的临床价值;在睡眠领域,关注早产儿睡眠呼吸暂停的氧滴定治疗安全性,有效避免了盲目吸氧导致的中枢抑制风险。
谈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车大钿透露,她正在参与编写一本关于猩红热的专著,重点关注欧美地区的暴发流行趋势与国内诊疗规范:“猩红热虽是一种古老疾病,但近年来因治疗不彻底、免疫功能变化等因素,出现了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不典型病例,需要警惕其暴发风险。”
此外,团队将目光聚焦于“呼吸与免疫的深层关联”,计划从黏膜免疫屏障、免疫调节机制等方面入手,探索过敏性疾病与感染性疾病的源头防治方法。“无论是感染的重症化、过敏的免疫失衡,还是睡眠障碍对免疫的负向调节,核心皆在于‘免疫稳态’。”车大钿表示。
采访时正值“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车大钿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向家长们提出了几大核心建议:
一是按时为孩子接种肺炎球菌、流感等疫苗,流感季勤洗手、戴口罩,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防止感染加重或混合感染延误治疗。
二是当孩子出现反复咳喘、流涕、皮疹等情况时,要及时就医检测过敏原,记录“饮食-症状日记”,避免盲目忌口或自行用药。
三是留意孩子是否有打鼾、张口呼吸、夜惊、磨牙等表现,这些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或异睡症的信号,需及时就医诊断。同时,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为孩子营造黑暗、安静的睡眠环境。
四是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若出现长期失眠或频繁夜惊的情况需排查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
“健康的童年,是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健康。”车大钿强调,“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是否生病,更要重视日常的呼吸质量与睡眠状态——顺畅的呼吸和充足的深睡眠,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基础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18岁以下青少年患者增多,尤其是15~17岁的青少年,儿科医生面临“小大人”诊疗的新挑战:在胸片检查时需鉴别乳房发育与肺部结节,问诊过程中要兼顾心理因素,如早恋、学业压力,甚至会涉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咯血等成人疾病。车大钿表示,儿科医生需要不断拓展知识边界,关注低龄化趋势下出现的新病种,如儿童肺部肿瘤,并加强多学科协作。目前,科室正计划筹建“青少年呼吸与睡眠门诊”,整合儿科与成人科优势,填补诊疗空白。
从呼吸科诊室到睡眠监测病房,车大钿的工作始终围绕着“儿童健康的最小单元”——每一次呼吸的频率、每一夜睡眠的深度。在感染性疾病复杂化、过敏性疾病高发化、睡眠问题显性化的当下,她和团队以临床为锚、科研为帆,在交叉学科的广阔海域中不断探索前行。正如她所言:“儿科医生的责任,是在孩子生命的早期筑牢健康基石,让每一次呼吸都充满活力,每一夜睡眠都饱含希望。”
(收稿日期 :2025-05-20)
《上海医药》2025年第46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