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医药行业协会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6-1533

Shanghai yiyao​​

Shanghai medical&pharmaceutical journal

CN 31-1663/R
您的位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血管内科李剑:心之所向,医路深耕

李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现就职于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心血管内科,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心血管内科党支部书记、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首席心电学专家。上海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专科 分会第12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11届心律学会(sHRS)常务委员、电生理学组副组长;第5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主要方向为心律失常的介入诊治,起搏与心律失常介入年手术量超500台,是全国首批全三维射频消融手术术者以及“绿色电生理”倡导者,担任上海市静安区房颤中心联盟体主席和华山医院房颤中心主任。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健委课题研究。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3篇。主编、副主编或参加编写著作和全国教材4本,主编《实用心律失常诊治手册》《5步读图法:心电图的临床解读》《解剖心电图学》,主编科普书籍《关爱您的心脏》。2016年曾获得国家“优秀住培带教老师”称号,获得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三等奖,获得两届复旦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李剑的办公室里,一本泛黄的英文版内科学教材被小心翼翼地保存在书架上。这本曾花费了他大半个月工资的医学经典,不仅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也象征着他始终秉持的治学态度:从最基础的细节做起,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

从浙江小城到上海医学高地,从二维介入到三维全新技术,从传统诊疗到心脑同治的跨界探索,李剑的职业生涯不仅是他个人的成长史,更几乎与中国心血管医学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同频共振。面对多院区管理等挑战,他以制度管理科室,用梦想凝聚团队,正试图在华山医院这片以神经学科见长的土壤上,培育出心血管与脑科学交叉创新的新生态,推动学科迈向国际前沿。


从ICU到心血管介入:时代的缩影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医疗体制正经历改革阵痛。李剑的求学与从医之路,恰是那个时代青年医生的缩影。 

“我们那代人,没有规培制度,但临床训练一点不‘含糊’。”回忆初入医学殿堂的经历,李剑感慨道。1998年从温州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因成绩优异留校进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经历了24个月的严格轮转。“麻醉科、体外循环……每个科室都要扎扎实实待够时间。”两年的ICU生涯,让他练就了“生死时速”中的果敢,也深刻体会到了医生的责任与使命。

考研时,他原本瞄准本院竞争激烈的内科学名额,却因偶然翻到上海医科大学的招生简章,以“血流动力学监测”为切入点跨专业报考,阴差阳错地踏入了心血管领域。“当时看到‘内科学临床技能’就填了表。”李剑说。他曾花400元“巨资”(相当于大半个月工资)购买的《Braunwald心脏病学》英文版,竟在考研复试时派上大用场。“考试恰好抽到我最熟悉的‘病史采集’章节,1小时写了十几页翻译稿。”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却让他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之后才知道,那年华山医院心血管专业的报录比是15∶1,反而比原单位容易。命运第一次展现了它的戏剧性。

初到华山医院时,有3年临床经验的李剑显得格外从容。2002年,中国心血管介入技术方兴未艾,他首次接触心脏介入,立即被这个“最接近外科的内科领域”吸引,“我喜欢手术操作,心脏虽小,却是全身系统的核心,这种精准干预的挑战性令人着迷。”李剑笑着说。后来,凭借积累的临床技能,李剑顺利转博,师从著名心血管专家范维琥教授。


破局者:三维技术革新与电生理拓荒

2008年,中国心血管领域正处在冠脉介入的黄金时代。“当时所有人都挤在冠脉赛道,电生理手术却像‘冷板凳’——射线多、耗时长、图谱晦涩。”李剑回忆道。在一场由华裔美国心血管医师协会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华山医院作为主办地,让他结识了美国明尼苏达州心脏中心的电生理专家。

这群以华裔为主的医生中,不乏传奇人物。李剑特别提到朱祯卿教授——一位80岁仍在执刀的外科医生,其子DennisZHU正是全球首批电生理专家之一。“他们让我看到,电生理虽‘难啃’,却是一片蓝海。”通过一封邮件,他获得了跟随明尼苏达州心脏中心李华贵教授学习的机会。

在明尼苏达州,李剑第一次系统接触心脏电生理。“从零开始学习英文电生理术语,每天手术结束复盘病例,我的大脑就像被掏空,一上床几乎秒睡。”他笑道。2009年回国后,李剑发现:国内电生理领域多依赖海外引进人才,本土培养体系薄弱;传统二维手术不仅风险高,且医生、患者需承受大量辐射。一次德国进修让他看到转机——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不仅能大幅减少射线暴露,还能立体呈现心脏结构。

于是,李剑在华山医院率先推行“全三维电生理手术”。阻力接踵而至:设备昂贵,耗材需一次性使用,传统思维难以撼动……“有人说我们‘杀鸡用牛刀’,但现在再看,三维已成行业标准。”李剑的坚持终被验证——2018年前后,华山医院心律失常手术量迎来了显著增长,而他主编的《5步读图法:心电图的临床解读》也成为年轻医生的入门指南。


心脑同治:跨界融合的学科新范式

作为综合性医院的学科带头人,李剑敏锐捕捉到“心脑同治”的重要性。

“随着老龄化加剧,房颤的发病率正在上升,已成为心源性卒中的‘沉默推手’。”李剑算了一笔账:一名房颤相关卒中患者的治疗费用可能拖垮一个家庭,而早期干预成本不足其十分之一。

近年来,李剑团队将心脏内超声与三维标测结合,首次实现左心房真实结构与电信号的“数字拟合”。“这就像给心脏装了GPS,连PFO(卵圆孔未闭)封堵术的适应证都能更精准判断,避免过度医疗。”他透露,团队正探索人工智能预测模型,通过心电图与基因组学数据模拟心脏老化进程,以预测房颤发生风险。

同时,李剑团队发现,房颤导致的心输出量紊乱会引发大脑微循环障碍,这可能是患者认知衰退的关键机制。“我们正在设计试验,观察心律失常对脑功能的影响机制。”李剑说。此外,他还带领团队深耕复杂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2023年,团队一项关于特殊心律失常机制的病例分析被《美国心律学杂志》收录,成为国内少数入选该刊“教学园地”栏目的研究之一。“要想更好地诊治疾病就得读懂疾病背后的密码。


管理哲学:以制度管理科室,用梦想凝聚团队

华山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2年,最初只是内科的一个亚专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独立成科。作为当时的副院长,戴瑞鸿教授为应对胸痛患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困境,在中药苏荷香丸的基础上研发出了麝香保心丸。“在那个介入技术几乎空白的年代,这个药实实在在地救了很多人的命。”李剑说。

范维琥教授则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引入科室。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赴澳大利亚学习的学者,他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临床药理研究,使华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在药物临床试验领域崭露头角。“范老师带回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科学态度。”李剑强调。

施海明教授的故事也让李剑敬佩不已。1997年,施教授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无保护左主干支架植入术,这一在当时被视为“禁区”的手术。“他把病人的情况总结成论文,投给了刚创刊的《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结果被放在最前面位置发表。”李剑说,“施老师从未宣扬这件事,这种专注临床、淡泊名利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

谈及当下华山医院心血管内科的现状,李剑坦言,“自2009年北院启用以来,华山医院进入快速扩张期,而心血管内科作为‘标配’科室,每个院区都得配备相应团队,心血管内科的37名医生要服务5个院区的5个诊疗组。”李剑的语气中既有自豪,也有一丝无奈。他用“俯身坐桥,直立成梯”来形容自己这一代人的角色——既要夯实当下医疗服务的承重结构,更要托举起年轻一代攀登学术高峰的阶梯。

面对多院区管理的复杂局面,李剑正在摸索一套“以事件推动制度的管理方法”。“每当出现问题,我们不急于‘灭火’,而是思考背后的制度缺失,通过设立联络人调研,最终形成长效制度。”他举例说,心电图室工作繁重但绩效分配不足,科室就专门设立补贴;年轻医生缺乏科研时间,就调整排班制度保障科研时间。

李剑的管理理念朴素而深刻,可概括为“三减少三加强”:减少办公室政治,加强团结协作;减少随意性安排,加强制度建设;减少经验主义,加强临床总结。此外,他特别强调党建与学科建设的融合。“疫情期间,所有紧急任务都是党员先上。我们在支部讨论科研方向、年轻人培养,甚至医疗扶贫人选,力求思想政治与专业能力双过硬。”

对于学科未来发展,李剑团队怀揣着明确的梦想。“我们将打造具备国际水平的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同时依托华山医院全国领先的脑科学平台,将冠脉疾病、高血压、心衰等问题与大脑认知和功能研究相结合,形成‘脑心同治’的研究体系和诊疗体系,实现常规疾病做精、复杂疾病擅长、罕见疾病知晓的目标。”李剑表示。

从青涩医学生到学科带头人,李剑的每一步都踏在中国心血管医学发展的潮头。他见证过二维影像的模糊与局限,亲历过三维技术的争议与突围,如今正站在心脑同治的跨界前沿。对他而言,医学不仅是技术与数据的堆砌,更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探索疾病的本质,探索生命的可能,探索那一颗“仁心”所能抵达的远方。


(收稿日期:2025-05-06)

《上海医药》2025年第46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