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医药行业协会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6-1533

Shanghai yiyao​​

Shanghai medical&pharmaceutical journal

CN 31-1663/R
您的位置:

  ■ 文/本刊记者 吴颖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推算心血管病患者人数达到3.3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副主任钱菊英牵头发起的“健康心动,百日行动”科普公益活动应运而生。


  

  钱菊英擅长各种心血管病的诊治,尤其在冠心病的介入诊治领域有颇深的造诣。每年完成冠心病介入手术800多例,手术成功率98%以上,将无数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自1999年起,钱菊英成为华东地区首创的中山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急症介入治疗“绿色通道”的主要成员,24小时待命,只要有患者需要,就有她的身影。技术高超、态度和蔼,深受患者称道。

  

  1、全心守护 全力以赴

  

  1973年4月,中山医院实施国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成功,开启了我国现代冠心病介入性诊断的先河。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这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使得冠心病患者在被开胸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前就得到精确的诊断,从而为外科医生手术提供依据。这项技术的成熟,直接促进了此后我国心脏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如今中山医院心内科已经成为我国综合性医疗机构中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学科,是我国重要的心血管疾病诊疗的临床和科研基地。

  

  毕业时,钱菊英以上海医科大学年级第一的成绩进入中山医院,选择了她喜欢的心内科专业,在她作为住院医师的培养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良师,成为我国心血管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陈灏珠院士和着名心血管病学家葛均波院士的博士研究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已属不易,而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更需要勇气和毅力。如果说中山医院是国内医学人才“高地”,那么中山医院心内科更是“高地中的高地”。在精英云集、人才济济的中山医院心内科,钱菊英教授不仅巾帼不让须眉,还一直以更高、更严的标准要求自己。她立足“缺血性心脏病”,提出“非传统”冠脉疾病的血管内超声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标准;首次提出影响心肌干细胞归巢的“侧支循环”理论;首次发现联合缺氧诱导因子-1(HIF-1)基因传染和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可减少移植细胞凋亡。参与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138篇;主持973重大专项课题等项目15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14项;入选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委)“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教委)“曙光计划”,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卫健委)“新百人计划”、市科委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医学领军人才等。2015年获评上海市“十佳医生”、2016年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被评为上海市第二届“最美女医师”,并获得“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2018年荣获“中国最美女医师”称号。

  

  心脏介入技术是一种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微创技术,无需开胸,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经过穿刺体表血管,借助某些器械,通过特定的心脏导管操作技术对心脏病进行确诊和治疗。它介于内科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之间,是一种有创的诊治方法,可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的诊断和治疗。钱菊英教授非常看好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未来发展,她提到:“现在,微创化已经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大趋势。不仅是冠心病,对其他如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疾病、心律失常等很多心血管疾病,都可以用微创的导管介入技术治疗。未来,心血管治疗中,心内科、外科医生会密切合作,我们医院已成立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内外科的界限会变得模糊,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出力,内外科合作,共同制订方案,这是一个大趋势。”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钱菊英教授解释说:“每耽误一分钟,就有大量的心肌细胞死亡,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果尽快通过介入治疗或药物溶栓的方法开通血管,治疗效果就更好,心肌细胞坏死就会减少一些,存活率就会越高。所以,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以分钟来计算,越快越好。”总体上来说,介入治疗的血管开通率高于药物溶栓。钱菊英在冠心病的介入诊治领域有颇深的造诣,她说:“介入治疗对于有适应证的患者,有很多好处,比如对于心绞痛的患者可以改善胸痛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严重缺血的患者可以改善心脏功能、降低死亡率,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人群,介入治疗大大改善了预后。”

  

  不仅如此,钱菊英还积极参与上海市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她谈到,中国每年因心肌梗死的病患数量较多,而往往在急性事件发生时,易造成他们心脏骤停而导致猝死,而该急性事件可能产生在身边任何生活场所,这就需要更多人具有相应的知识开展救治,为医院救治赢得宝贵时间。是否能把握好发病后的黄金救治时间进行急救,将为后续的治疗和康复带来质的变化。她积极推进院前急救项目,旨在向公众普及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操作技能,为公共场所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赢得“黄金四分钟”,充分利用社会公益服务组织的力量结合专业医疗机构的参与,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让更多的人员掌握急救技能,担当起责任,以此建立完善的生命安全网络,打造社群空间互助互救新常态。

  

  2、身体力行 助力科普

  

  健康,不仅仅是治病,也需要防病。怎样让老百姓掌握一些心血管健康知识也是医生专家义不容辞的责任。钱菊英教授坦言,她一直有一个健康科普梦,而现在正在一步步实现这个梦想。

  

  2020年6月,钱菊英作为项目负责人,通过上海市医学会发起“健康心动,百日行动”,旨在将专业性强、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通过健康科普的形式传递给普通老百姓。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腾飞的双翼。做“老百姓听得懂”的科普,站在科普的第一线把正确的健康观念传播给更多百姓,提升整体健康水平,其难度丝毫不比医学上的科技创新来的低。

  

  钱菊英教授介绍,“健康心动,百日行动”项目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宣传健康知识。包括发起上海心血管专家团队,借助网络直播平台,云上传播健康知识;通过社区卫生中心,为其管理的患者科普健康知识;制作一系列科普小视频,在地铁车厢、公交车、写字楼楼宇等公共放映平台展映等。此次推出一系列科普患者教育内容,倾注了葛均波等多位院士、专家的心血和智慧,既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又不乏趣味性。希望借此机会搭建起全民参与的学习渠道,更长时间、更大范围宣传心血管科普知识,提高全民心血管健康意识,促进全民健康战略目标实现。

  

  健康心动作为一个长期持续性的科普项目,不仅在上海落地开花,同时也发展到了安徽、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地区。过去一年里,“健康心动”百日行动举办了一系列用心打磨的科普内容,连续推出了两部随身健康科普小红书,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常见问题进行提炼总结,内容聚焦七个方面: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肺复苏和AED、急性心肌梗死、健康生活方式和合理用药等。钱菊英说,专家们集思广益,努力让权威科普不枯燥、易理解,也让更多百姓接收专业、靠谱、又生动的心血管健康知识。希望能够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唤醒起老百姓们对健康的重视,搭建与老百姓们沟通的桥梁,提供专业有效的学习渠道。同时,也呼吁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到健康科普的队伍,一起帮助更多的人。

  

  3、建言献策 区域联动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健康管理和医疗一体化是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身为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山医院副院长的钱菊英,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健康上海建设和长三角区域医疗一体化的工作。

  

  长三角区域的医疗水平整体比较高,但不同区域之间和区域内不同级别医院之间仍然存在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海不仅是长三角地区的医疗高地,也是国内患者异地就医流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在长三角医疗一体化的发展中,上海应发挥龙头作用,担负起提升区域医疗服务品质的重任。此外,钱菊英还建议通过建设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和专科联盟、探索远程医疗机制、促进医学人才联动等方式,提升各区域的诊治能力,增加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供给,减少患者对异地就医的需求。“老百姓在本地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不需要异地求医,这是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理想。”

  

  无论是高精尖的心内科临床和科研工作,还是繁芜复杂、事无巨细的医院管理,钱菊英总是事必躬亲、尽心尽责地做好每一件事。诚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所言:路虽远,行则必至;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钱菊英: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心内科副主任,上海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心脏介入中心副主任。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FESC),美国心脏病学院会员(FACC),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会员(FAPSIC);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促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等。

  

  (收稿日期:2021-09-24)